WFU

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

正確的溝通,無所不在!



非廣告。


例行性的家庭補貨也有事




前幾天某個休假日,剛好家裡的沖泡食品沒了,例行性的來去好市多補個貨。當天買了好幾樣東西啦,不過在買這盒麥片的時候觀察到一件事還滿有趣且值得思考的,在此分享。


貨架俯視圖。


當時這個沖泡食物剛好有特價在試吃,物品放在貨架 B 。貨架 A 是另一個沖泡食物,外盒的長相其實差滿多的。有一些人剛拿完試吃品在試吃桌前面,我正好站在旁邊準備要拿貨。

有一位剛試吃完的阿姨,興致勃勃的準備要買,還很認真的問了試吃桌的店員,裡面有幾個包裝多少錢之類的,但是,他拿錯了。她轉身拿到了貨架 A 的東西。

店員也沒發現。

我當時心中暗想,這位阿姨回家後會發現拿錯了嗎?還是吃了之後發現味道不一樣,然後開始怪店員廣告不實?之後對賣場印象就變差?


其實工作中也有類似的狀況


一開始我當作遇到了一件趣事,後來想想,其實我在工作中也會有類似的狀況產生阿。

幫病人開個藥物 A ,結果病人以為這是藥物 B ,沒效後就在家罵醫生罵醫院,還跟家人朋友繼續罵,所以一群人對醫院的誤會就產生了。或是有效,但是病人以為這是藥物 B ,就從此以為藥物 B 才有用,所以以後到醫院一律要醫生開 B 藥,不開還跟醫生吵架,醫生好好解釋也不聽。

我覺得這些場景真的還滿常發生的。


那問題怎麼改善?


一開始應該不要把相同類型的東西擺在促銷品隔壁,避免有人誤拿錯。
〈藥物辨識率? 衛教資訊分別清楚的程度?〉

店員可以更加強調現在促銷的是哪一個。
〈提升病情解釋的差異化?〉

阿姨其實可以自己發現拿錯了這件事。
〈病人的衛生教育程度? 是否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?〉


這些問題,也是現實中會遇到的,值得思考。